400-816-1413

您的位置:

产业头条 做好开发区“微循环”, 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做好开发区“微循环”, 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2020-10-12 14:20:00 来源: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秘书处

今年以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8月24日,在社会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9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指出我省要把“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作为新时期践行“八八战略”,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思考。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经济开发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我省开发区“微循环”,加快推动新格局形成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正确认识“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内涵,强化开发区使命担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内循环”不只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打造“内循环”,畅通“双循环”的强大信心,明确了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态势下,“内循环+双循环”的新格局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指明了发展方向。

  截至2020年,我省共有经济开发区91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60家。我省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和发展质量位列全国前列。据《2019年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省经济开发区贡献了我省 68.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65.3%的实际利用外资和 47.2%的外贸进出口。经济开发区内产业集聚度高,制造业集中,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集聚地,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经济开发区是制造业、服务业等蓬勃发展的主要平台,承载着高端产业链和产业升级的全部内容。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省开发区创造性的推出产业链“链长制”,在保产业链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开发区仅用15天完成了99.8%的复工复产,体现了“链长制”这项创新机制的强大生命力和对开发区内产业链的巩固、畅通、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格局下,畅通开发区“内循环”首要任务就是扎实推进“链长制”,畅通产业链、保稳产业链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开发区内生动力,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二、“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中开发区的具体举措建议。

  (一)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开发区“外循环”水平。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全球化进程受阻,受中美经贸摩擦和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的贸易链产业链受阻前提下形成的。但国内大循环为主,并非不要开放。不管形式怎么变,我国对外开放的始终不变,是要在新的条件下,形成高水平的开放。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从被动跟进开放向主动带动和引领开放发展。

  开发区自诞生以来,“开放”就是最大的基因。在新格局下,经济开发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持续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以产业合作为核心,集聚园区科技创新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开发区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集聚当地人才、科技资源,及时转化成果,提高关键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要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协同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依托开发区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带动高水平开放,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要加快形成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国际创新引领优势,加快“引进来”“走出去”进程。随着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在推动与国际科技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合作、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对接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把开发区建设扩大开放的核心支撑区。

  (二)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与东北、中西部等开发区联动,畅通开发区地域间“内循环”。

  开发区要高度重视国内市场内循环的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下,要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国内市场需求,加大精准招商引资,促进开发区经济新一轮增长。

  一是要加快与东北、中西部开发区的联动。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工业门类最多,覆盖最全的地区之一,中西部地区又是我国未来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从经济增长区域效益来看,开放程度不高,相对不发达地区受到外部影响和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借助国家战略的系统推进,会在国内带来新的增长。因此,东部地区开发区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挖掘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链布局为主线,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东北、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加强省内开发区与东北部、中西部开发区的互联互通,探索产业链互补互促的“飞地”模式,带动中国东北部、中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释放出潜在的市场空间,从而拉动内需增长。

  二是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开发区的联通,发挥更大的区域优势。我省开发区要坚持“跳出浙江看浙江”的全局意识,不断推动降低长三角地区的壁垒,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标准共通等链式发展。如我省嵊州开发区与上海临港开发区、海宁开发区与漕河泾开发区的合作模式,可以在全长三角区域内探索实践。从开发区运营管理角度看,要摒弃区域化、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要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将产业发展层级性地传递辐射到周边城市及园区,助推相关产业的升级革新,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广的产业集群中,实现开发区区间“内循环”畅通。如:我省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专业石化类园区,产品线属于石化产业链上游。开发区在管理运营时,要加大与宁波杭州湾经开区汽车产业链、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制造装备产业链和舟山自贸区石油炼化产业链等联通合作,形成区域间的产业链互通互联,形成一个杭州湾沿线的石化产业集群。

  (三)加强开发区企业合作,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形成园区“微循环”。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开发区在新格局下发挥作用,还要不断提升开发区的“内循环”的能力。即开发区产业发展中孵化链、供应链、创新链等要素配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的畅通,为高端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赋能,打造开发区内“微循环”,以开发区“微循环”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是要加强开发区内部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统筹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龙头带动效益强的企业集群,实现区内产业互补,基础设施互联、技术平台互通等功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力度,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全产业链平台,打造引领未来新空间。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省首个推行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开发区,坚决围绕“链长制”的“九个一”工作机制,围绕龙盛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的重要领域,加大政策扶持,注重产业梯队企业的培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营商关键的优化。经开区通过搭建经开区创新服务综合体、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攻克业内关键技术等,推动开发区内同链企业互帮互助,形成了较好的区内企业生态圈。2020年,上虞经开区“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在建有17个,新产能将进一步释放。

  二是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成果,加强开发区内产品内需市场的开拓。主动对接相关部门,为开发区企业提供消费促进等服务,推动区内优质产品内需市场的开拓和培养,提升产品知名度,活跃市场,拉动内需。如:我省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在区内开展“工厂直购节”,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集中展示开发区内优质产品,旨在为受疫情和国内外形势影响下的实体企业引流,扩大内销。购物节不仅吸引了开发区内“老板电器”、“贝因美奶粉”、“胡庆余堂”等知名品牌参加,一些布艺家居品牌也加入线上销售,为传统企业的拓展销售新渠道提供了思路和机遇,有力助推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据了解,余杭经开区2020年工厂直购节8天累计销售额达1.1亿元。建议开发区在产品“微循环”中可以复制推广该模式,并探索创新。

  当前,浙江全省开发区正在开展的“链长制”试点、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整合提升、大力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和美丽园区创建等主要工作,丰富了开发区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是开发区新格局下的强劲内核。全省开发区要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强化敢于创新的担当作为,不断完善开发区自身“微循环”,畅通开发区间“内循环”,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企业选址就找园见选址
真实信息
真实信息

海量项目资源
实地认证绝无虚假

精准匹配
精准匹配

根据您的需求
提供最佳选址方案

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

全流程免费带看
直到满意为止

免费服务
免费服务

不收取选址
企业任何费用